7月24日下午,外国语学院“蒲公英”社会实践团开展“回首过去实践经历,总结宝贵经验”访谈活动。此次活动通过腾讯会议进行线上采访。实践团成员李玲玉、臧真负责本次采访工作,“蒲公英”2016年重要成员李虎接受本次采访。
采访开始前,李玲玉和臧真调查并提前联系李虎,向李虎介绍本次采访的目的、主要形式和预期效果,做好实践前期准备工作。李虎认真倾听并积极配合,表示一定竭尽全力支持本次社会实践。
采访伊始,李虎首先分享自己连续两年参与“蒲公英”社会实践团的经历。他表示,“蒲公英”社会实践团是一支有爱的团队,其设立的本意是将爱播撒到每一个角落,步千里,行万里,将世界的丰富性带给偏远村落,大山深处的孩子们应该是我们实践的支柱。
针对如何选择实践地点和实践地点近几年的显著变化这一方面,李虎表示作为连续两年的社会实践地点山东德州武城,符合实践主题的要求,同时其教育资源现状和学生特点的复杂性让实践也更具意义。第二年再次选择该地的原因是为了更好地丰富该地教育资源,同时对孩子们进行回访再关爱。通过升级实践内容和主题,由教育单一层面,转为乡村振兴这一宏观主题,调研教育资源的变化和发展路径让关爱留守儿童的同时丰富全村的日常文化生活。
随后,对于社会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条件,李虎认为沟通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他提到,良好的沟通能让前期构画的实践内容焕发生机,遇到突发状况也能够协调解决。因此,不论是实践队员之间,和学院指导教师之间,还是和实践地的乡镇工作人员,和支教调研的对象等等,每一方的双向沟通都是必不可少的。
紧接着,针对在十三五到十四五重要转化阶段,“蒲公英”实践团如何做好转型工作这一问题,李虎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他认为应增强实践内容的丰富性和时代性,应继续发挥“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匠心,完善教育模块,丰富课程设置,不断扩大支教队伍,适当引入其他学院学生,不再仅仅局限在课后作业辅导、英语教学和通识类课程教学,而是不断让我们的教学内容专业化,可以增设更多可以互动的理工类和艺术类科目等,让孩子们有更好的体验,让实践工作更扎实,实践成果更显著。
最后,回访历届实践队员这一想法和主题很好,总结经验的同时也有机会为团队开辟更多思路。可以形成一个回忆录或者是蒲公英成长之路,未来一定是重要的实践参考资料。同时,在调研方面,最热的党史话题一定必不可少,在大家全员开展相关实践的过程中,如何突出特色,可以结合齐鲁地域的红色历史文化,结合外语专业特色进行思考。
同时,对于2021年“蒲公英”社会实践,李虎学长提议作为新时代先进思想的发声者和传播者,也应将党史学习的成果宣传至基层,同时又有责任通过调研将齐鲁红色文化传播出去。用英语译历史事件,用小语说党史故事,将专业性和实践性结合起来,以小切口、小故事展示党的百年历史。他相信“蒲公英”实践团将秉持初心,越走越远,越做越好。
通过本次线上采访,李虎丰富的实践经历为2021年及未来实践团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丰富经验和指导方向。借助此次采访,实践团成员能够更好地分析出实践团转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砥砺实践团成员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继续发展新的实践方向和实践道路。(撰稿:臧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