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为深入挖掘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岱崮镇东峪村历史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帮助当地乡村振兴服务队记录乡村发展历史,7月13日上午,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蒲公英”社会实践团来到东峪村村委会对该村村支部书记张见泉进行访谈。
张见泉书记年轻时期在太原当兵,作为退伍军人,年近六旬的他身体仍十分硬朗,对实践团的提问也是知无不言。东峪村村落历史文化悠久,民间传说也十分丰富。据书记讲述,东峪村其实是由望东海、走马坪、蒲扇峪、里峪四个村子共同组成,四个村子因其地理位置特色与传说分别命名。民间也流传着“五角枫”“气破肚”“扳倒井”等多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书记还与实践团成员分享了当地流传至今的歇后语,比如讲人过日子的“蚯蚓钻竹筒子——钻哪节说哪家话”;讲人败家的“猫害眼,狗生癞,屋上长了马哲菜”;还有讲人要保持乐观的“身穿驴粪头戴瓢,天上不断下鹅毛”。我们深深为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有趣的故事传说所吸引,同时也意识到挖掘和传承民间传说的重要性。有许多人认为,民俗文化是很肤浅且很表象化的,但张见泉书记表示,这些故事里更多的是百姓生活智慧的结晶。他说,“一些优良的民俗传统,对群体、甚至民族、国家的凝聚力的形成,都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谈及东峪村发展史,张见泉从农业与旅游业两方面向我们进行介绍。东峪村耕地面积狭小,山地面积却广阔。1982年起,当地村民才因地制宜,将东峪村的农业发展模式由种植小米、高粱、和地瓜为主转变为种植水蜜桃为主,种植水蜜桃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入,当地也由此被前将军迟浩田亲笔题词为“中华蜜桃第一镇”。岱崮镇以桃林资源和岱崮地貌为依托发展东峪村旅游经济,“岱崮的地貌吸引众多游客来这里旅游观光,旅游业发展起来了,经济发展起来,我们老百姓的发展也好起来了。”张见泉兴致勃勃的向大家介绍。
在保护传承乡村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有利于乡村在新时代焕发出乡风文明的新气象,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张见泉书记一直在为使东峪村发展的更好而努力,而关于发现和传承民间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也一直在路上。(撰稿:师秋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