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日子总是易逝的,今天是“守望教育公平”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李家户镇的第四天,按照活动安排,我去西店村给孩子们上课,虽然只是短短一天的时间,却让我颇有感触。
由于孩子年龄跨度较大,年级分布不均匀,所以我们将其分成初高中、小学两个班。小学班里的孩子虽然年龄很小,但是学习劲头都特别高涨,好学爱问,令人欣慰;高年级同学则以身作则,无论课上,还是课间都专注学习,时常问一些有关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问题,表达出对大学生活的向往。
上午,我负责故事课的讲解,正式开课前,我试探性地问孩子们有没有想主动讲故事的,出乎意料的是有两个孩子争先恐后地举手,而且所讲的都是原创故事,虽然略带着点方言味,但是孩子们的自信大方着实令人惊喜,之前所担心的拘谨害羞显得有些多余。不只是在故事课上,他们在英语、数学等文化课上和手语操、手工课等素质拓展课上也表现得非常优异,真正做到了寓学于乐。孩子们的聪明伶俐和高涨的学习热情让我们感到欣慰,却也让我们忧心,因为我们不得不正视当前村里的孩子所面临的教育资源紧缺问题。
下午,我们在西店村针对城乡教育资源分配情况进行走访调查。调查对象是农村家长,主要向其了解孩子们所受教育的现状。据家长们反映,目前镇上只有两所小学,学校的硬件设备比较简陋,教学资源相对匮乏,且只开设一至四年级的课程,五六年级的孩子们需要到县城里的小学求学。此外,每个学校仅配有七、八名教师,全校学生也只有五、六十个。虽然老师们都很认真负责,但是毕竟条件有限,老师与家长的沟通一般只限于家长会,且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点也大都局限于学习成绩,在家庭教育中缺乏与孩子的深度沟通,导致不能很好地掌握孩子们的心理动态。
家长表示,由于镇上教育教学条件有限,村里很少有孩子专门学习特长,假期一般在家中写作业、看电视或去同学家里玩,此外再无其他课外活动或娱乐方式。谈及对孩子将来的期望,不少家长表示会尊重孩子的想法,如果孩子愿意,他们并不反对让孩子继续留在农村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其实,城乡教育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资源差异,生长环境及家庭教育的差异也对孩子们的成长有显著影响。相较于城市里的孩子,农村里的孩子与陌生人的交流沟通比较被动,容易腼腆害羞;很少讲普通话,即使是在课堂上也不能自如运用普通话;穿衣及个人卫生意识较弱。但是村里的孩子普遍有较强的独立能力,十岁左右的孩子就可以帮父母洗衣做饭,甚至是干农活。
同一片蓝天下的孩子们一样可爱,一样聪明伶俐,也应该一样享受拥有平等教育资源的权利。所以,面对城乡教育间的种种差异,我们要做的不是粉饰,不是逃避,而是要正视差异,共同守望教育公平,共同期待孩子们在蓝天下放飞梦想!(撰稿:朱莉 摄影:周子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