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下午,我院在418会议室举办国家社科项目申报工作推进暨专家报告会。本次报告会特邀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纪委书记刘芹教授与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图书馆副馆长白如江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学院领导班子、骨干教师及学生代表齐聚一堂,共探国家社科项目申报与科研创新发展之道。

党建引领强根基,有组织科研赋新能
上半场会议由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宋伟主持,刘芹以“党建引领、赋能科研”为题展开分享。她首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的整体概况,随后从理论层面深入解析“组织”“组织文化”“有组织科研”的核心内涵,清晰勾勒出党建引领与有组织科研的逻辑关联。结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实践探索,刘教授详细阐释了“党建引领与有组织科研”在制度融合、文化塑造、价值认同等维度的实施策略;针对科研路径的拓展,她建议老师们注重研究方向的交叉融合,强调学术积累的持续性与重要性。

宋伟在点评总结中指出,学术研究的交叉融合是催生高质量成果的关键路径,刘教授的分享为我院教师在国家社科项目申报中锚定党建引领方向、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提供了鲜活借鉴。

数智技术破壁垒,数字人文启新程
下半场会议由副院长张燕主持,白如江以“数智技术赋能数字人文研究的思考与实践”为主题展开报告。他从“研究范式的演化”切入,系统梳理数字人文研究的内涵演变脉络;在“数字人文的界定与现状”板块,他详尽介绍了国内外数字人文领域的核心学者、工具技术,并通过国内外重大案例的剖析,生动呈现数字人文研究的实践图景;最后,白教授结合前沿趋势,提出多个数字人文研究的应用场景,鼓励老师们“追紧时代脚步,敢于拥抱数智技术赋能科研的新变革”。

报告结束后,与会教师就数字人文技术应用、科研范式转型等问题与白教授深入交流,现场互动热烈。张燕总结时表示,白教授的报告打破了老师们对数字技术的认知壁垒,为国家社科项目申报中融入数智思维、开拓研究新领域提供了有力指引。

本次专家报告会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价值,既是一次科研能力的“充电赋能”,更是一场深刻的“党建+业务”双融双促实践课,为我院教师打开了“数智技术+数字人文”的创新视野,为推动学院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社科项目申报竞争力注入了新动能。(撰稿:陈丽 摄影:陈思颖 周若曦)
